直埋式预制保温管作为城市热力输送系统的核心部件,其预热处理工艺直接影响管网运行稳定性与使用寿命。本文从技术原理、工艺流程、质量控制三个维度展开系统解析,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阐述关键技术要点。
一、预热处理技术基础
核心作用机制
应力释放:通过预热使钢管产生1/2设计膨胀量,将运行期轴向热应力降低至许用应力[σ]的75%以下,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层间剥离。某供热工程采用该技术后,焊缝开裂率从1.2%降至0.1%。
位移控制:预热后两端固定,使管道在温度变化时仅产生可控位移,某DN1400管道工程实测位移量误差≤3mm,达到《CJJ/T81-2013》标准要求。
接口密封:预热过程中热熔套与管皮1粘结,配合热缩带防护,全部去掉地下水渗入风险,某沿海工程应用后接口渗漏率降为0。
失效案例警示
北方某供热项目未进行预热处理,运行3年后发生管网爆裂,事故分析显示轴向应力超标2.3倍,维修成本超预算300%。
南方某化工园区蒸汽管道因预热温度不足,导致补偿器拉裂,直接经济损失达800万元。
二、预热处理工艺流程
(一)施工准备
管沟处理
沟槽底宽应达到管道膨胀需求,某DN1200管道工程要求沟底宽度≥3.5m,坡度≤1:3,回填砂采用0-20mm石硝,确定管道自由伸缩。
回填前需设置温度补偿段,长度计算公式为:L=α×ΔT×L₀(α为线膨胀系数,ΔT为温差,L₀为设计长度),某工程通过优化补偿段长度,使热应力降低40%。
设备配置
采用智能温控电预热系统,功率范围50-200kW,温度控制精度±1℃,配备无线传输模块,实时监控预热参数。
传感器布置间距≤20m,主要监测弯头、三通等应力集中部位,数据采集频率≥1次/分钟。
(二)预热实施
温度计算
两端固定模式:T=T₁+(T₂-T₁)/2(T₁为安装温度,T₂为设计运行温度),某工程计算得预热温度为85℃,实测伸长量与设计值偏差≤1.5%。
一端自由模式:需提升预热温度10-15℃,并计算自由端回缩量ΔL₁=0.012×T×L₁,某DN1000管道工程通过该调整,使自由端位移量控制精度达90%。
过程控制
升温速率≤5℃/h,恒温阶段保持2-4小时,某工程通过优化恒温时间,使保温层与钢管界面剪切强度提升至1.8MPa。
实时监测伸长量,当达到设计值时立即回填,采用分层夯实工艺,管顶500mm范围内密实度≥88%。
(三)接口处理
热熔套安装
选用不怕低温(-40℃)聚乙烯热熔套,加热时间15-20分钟,搭接宽度≥50mm,配合热缩带实现双重密封。
接口处涂刷防腐涂料,干膜厚度≥200μm,电火花检漏电压≥15kV。
补偿器设置
一次性补偿器安装间距≤100m,补偿量≥1.2倍设计膨胀量,某工程通过优化补偿器布置,使管道应力降低35%。
补偿器中缝焊接采用氩电联焊工艺,焊缝射线探伤合格率1,磁粉检测无裂纹缺陷。
三、质量控制体系
过程监控
建立三维数字化监控平台,实时显示预热温度、伸长量、应力分布等参数,某工程通过该系统提前发现3处潜在风险点。
关键工序实施双岗复核制,操作人员与质检员需在记录表上签字确认。
成品验收
外观检查:热熔套无鼓包、开裂,热缩带无翘边,防腐层无漏涂。
性能测试:预热段轴向位移量误差≤5%,接口密封性0.6MPa水压试验30分钟无渗漏。
文档归档:保存预热曲线、伸长量记录、检测报告等资料,存储期限≥30年。
应急处理
制定断电、超温等应急预案,配备移动式柴油发电机和备用温控系统。
建立24小时支持团队,某工程通过远程指导在4小时内完成故障处置。
该预热处理体系在京津冀、长三角等地区已形成成熟应用模式,使管网爆管事故率从0.8%降至0.02%,寿命延长至40年以上。随着智能监测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,预热工艺正推动行业向服务完善、智能化、绿色化的方向发展,为城市能源动脉提供全生命周期稳定确定。